美女图片、壁纸大全、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!手机端
欧派看图网>娱乐八卦>娱乐 > 《米歇尔·福柯》 思想的魅力

《米歇尔·福柯》 思想的魅力

查看:569 / 更新:2022-12-15 13:22

在我的印象中,福柯是个思想界的斗士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热衷的一些思想,如存在主义、精神分析,都被他颠覆了。他的思想横扫20世纪西方思想界,犹如秋风扫落叶一样,给人一种很爽的感觉。


仅此而已。至于对其思想系统、全面的了解,则谈不上。近日在首创·郎园Station良阅城市书房观看了汪民安先生拍摄的纪录片《米歇尔·福柯》,才算弥补了这种遗憾,也了结了一个心愿。

影片是从几位哲学家的谈话开始的。这个别致的序幕决定了整个影片不同寻常的气质。导演汪民安先生说,他不想拍一个常规的表现人物生平的传记片,那不是他该做的,也超出了他的能力。作为一个哲学教授,他擅长的是思想。在这部80多分钟的影片中,他几乎用了全部的时间表现福柯的思想。

因此,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福柯的思想评传。影片的结构方式是由问题主导的,问题的层层递进推动了叙事的展开,而非以时间逻辑,通过时光变化来推进影片的叙事。影片主要由三个单元构成,即人之死、权力/知识、自我技术。这三个方面基本构成了福柯思想的整体面貌。

《米歇尔·福柯》

福柯是战后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历史学家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他的思想一次次在整个西方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掀起阵阵波澜。影片中,历史学者刘北成先生就曾讲到,上世纪80年代初,他第一次听说福柯关于“人死了”的观点,遭受心理冲击的程度超过了尼采说“上帝死了”。接下来,他对福柯“人之死”的观点做了一番通俗的解释:福柯这里所说的“人”,是18-19世纪启蒙主义者所建构的“人”的概念,其特点是:“人”作为被创造出来的主体,还是可以被认识的客体。如果不是福柯指出了其中的荒诞性,我们也许还沉浸在长久以来西方理性主义制造的关于“人”的幻觉之中呢。很显然,“人之死”的说法,体现了福柯对人道主义之现代处境的悲叹与焦虑,与尼采“上帝死了”的警告一样,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。

对于影视制作者来说,思想的表达是一定要借助相应形象的,而寻找恰当的表达某种思想的形象,则被很多人视为畏途。汪民安教授经过深思熟虑,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、直白的方式。影片中,他大量采用了福柯本人、欧美哲学家以及中国本土学者的访谈。镜头都是直给的,甚至连推拉摇移都没有,更别提各种花哨的包装和形式化的处理了。环境处理得也很随意,没有特别的安排,有时在咖啡馆,有时在办公室,有时就在家里,周围嘈杂的声音常常影响到被采访者的言说。但观众似乎并不在意,人们被言说者深邃的思想所吸引,惟恐漏掉每一句话。毕竟,这些言说者每个人都是思想界、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,他们的言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理解福柯的大门,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师的精神风采及其思想内涵。

大概,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思想的魅力吧。在这里,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导演的自信。他对影片叙述方式的选择,说明他相信思想也是具有吸引力的,何况是福柯的思想呢。而且,影片所展现的福柯演讲的形象画面,本身就是十分迷人的。他的身体的姿势和手势是那样有力而传神,而眼神里总是闪烁着锐利的光芒。他的学术专著固然是艰深晦涩的,我辈往往望而生畏,但他在演讲和访谈中,却能表现出浅显、生动的风格,思想像清泉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,其学术精华变得很容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。这些演讲和访谈涉及他的个人生活、学术道路,以及对自己思想的清理和阐发,对法国社会和政治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批判,既有与来访者心平气和的探讨,也不乏与论敌的唇枪舌剑,即使论敌不在现场,他也能表现出激昂的战斗姿态,而且总是妙语连珠,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,给人以很大的启迪和享受。

这部影片固然是以思想、理性取胜,却也并非始终板着面孔做无情状,尾声就上演了动人的一幕。在福柯弥留之际,他的老对手,也是老朋友德勒兹,对他表现得一往情深,由衷地表达了对他的敬意。他说,福柯离我们很远,有一种陌生感,但他又是迷人的,如果你能发现他“疯癫”的一面,那你才算真正地理解了他。

上一篇:

刘慈欣 我的小说都是在电厂上班时写的

下一篇:

二重唱金字招牌成绝唱 张振富60岁病逝,耿莲凤76岁依然歌唱
标签:思想

相关推荐

最新娱乐

标签大全